近十几年来,国内大学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学生的志趣分化十分明显。所谓志趣分化,主要体现在大学中不再仅有只注重功课的单一类型学生,各种追求和选择的学生越来越多。二是从小被家长及祖父辈众星捧月般捧在手心的孩子不仅升入大学,而且已经遍布本、硕、博各层次,甚至已转变角色,成为青年教师。家长们“你是最棒的”等鼓励式教育自然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但反面效应也逐渐显现,比如以自我为中心,只接受服务、不愿意付出,特别是不能冷静地接受哪怕是客观、合理的批评等。
如今的大学采用的联系家长、共同管理的“家校一体”模式,就是典型的被动应付下的选择,或者说是大学新生代改变管理生态的结果。因为对于家长而言,他们并不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受一点儿委屈,“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则期望处处随己之愿,学校又无法只“服务”而不提“要求”。为了减轻责任,大学就只能模仿中小学,由家长参与到管理学生的工作中。
当下的教学管理、教学评估和课程认证便是如此。新生代学生的志趣分化意味着他们是多元的集合体。然而,管理方却想用“标准化”应对这一变化,用“不变”治理“多变”,让“志趣分化”再次重归“统一”。这类强扭的方式除了形成若干文牍和应付评估的“教学材料”外,就只能继续促使教师无所用心地走“教学程序”、学生疲于应试。
上述辽宁某学院的“规定”就是忽视新生代学生的实际、“良好的愿望”没有得到期望结果的例证。本来,北方地区冬季大雪后,众人到周边的马路或公共区域扫雪是一个好传统,也是一道互助互爱的人文风景。然而,一方面大学的新生代在家里是家长的“呵护”对象,很少参加劳动;另一方面,扫雪实属公益性质。公益之所以为公益,就在于它靠的是自觉自愿,既非必须,就不应“规定”。学院方面出台规定未必像网友指责的那样,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但现在看来,它反而让个别缺乏劳动习惯和公益热情的人找到了宣泄不满的理由。
对“成年人”的教育和管理自然不能居高临下,更无须充当“道学先生”,轻率地予以是非评判乃至申斥。“成年人”的教育是以平等为前提的。如果要顺应大学新生代鼓励式教育的习惯,就需要以精神鼓励为主,让先进的学生更先进,让相对落后的学生产生自我羞愧感。古人所谓“知耻而后勇”,并非是通过打击自尊和积极性的方式完成的。因此,积极向上氛围的营造才是关键。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举办第十三届中国行政改革论坛在哪下载安装?你问我答看两会 | 全国人大代表是如何产生的?好用吗?
作者: 詹学琳 2024年12月18日 20:09403.25MB
查看494.61MB
查看89.9MB
查看302.33MB
查看
网友评论更多
555申澜博j
人民楼视丨实现数据“互联共享” 上海住房公积金业务办理“跨省如同城”☋🎠
2024/12/18 推荐
187****2770 回复 184****4023:福建将乐:“小庭院”里的“大钱景”🕞来自莱芜
187****9061 回复 184****1236:朱忠明任上海市委委员、常委、副书记✔来自灵宝
157****3276:按最下面的历史版本🚞♫来自咸宁
4264别承元933
董明珠称做芯片没拿国家一分钱🔳♽
2024/12/17 推荐
永久VIP:孙俪都不敢说甄嬛只能找她💴来自玉林
158****2039:新华网评:AI客服不能只会“打太极”⚔来自辽源
158****7646 回复 666🍗:守一:千元机票卖三千,这些“黑代理”真治不了?➱来自介休
680施璐宜ch
装修里的坑,你踩了多少……🗄🧜
2024/12/16 不推荐
杜学苇mz:“国潮热”彰显文化创造力(人民时评)✅
186****5902 回复 159****4297: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